早在清朝時期,在交通不便的山中,日月潭附近的居民以從阿里山遷移之邵族為主,以農耕漁獵維生,在日本人尚未築壩發電、觀光業尚未興起之前,日月潭水域之潭魚、潭蝦供應原住民邵族及遷移入少數漢人之蛋白質,漁獲更是其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之一。台灣漁會誌記載,日月潭漁會緣起於民國24年6月由新高郡(日據時代集集行政區名)地區漁民成立「有限責任日月潭漁業協同組合」,取得日月潭專用漁業權;民國32年改組名為「日月潭漁業會」,轄區以魚池鄉為範圍, 民國34年一度併入「魚池鄉農會特種業漁業生產部」,民國40年8月重新成立「南投縣漁會」,民國44年在推動全省漁會改進方案時,以日月潭風景區盛名遠播,訂名為「南投縣日月潭區漁會」,服務轄區包括整個南投縣行政區域,如今會員散佈全縣各個鄉鎮,從事於河沼捕撈及高冷水養殖漁業。層巒疊翠的日月潭,煙雲飄渺、水碧山青美景天成,自清代以降即為諸多騷人墨客吟詠之對象,在先民墾殖漢番史上原住民的傳說中,邵族祖先是為追逐白鹿而發現了日月潭,於是舉族遷來居住,以農耕及漁撈而生息。表現在漁撈生產上的有人工草排、舢舨及四角吊網漁筏,成為日月潭特有的景觀,其中以四角吊網漁筏最具特色,傳統四角吊網漁筏造型巧緻,浮行於潭影湖光及青嶂白波之間,那魚網一挽一拉之時,網住水色山光,也網住了美味珍肴,斯景斯情,憑添了無限人文及鄉土風采,早期漢人移居時,沒有土地,大都以四角吊網漁筏作為居家生活之據點。而魚產則以奇力魚及曲腰魚(總統魚)最具代表性,先總統蔣公巡視全台產業心臟之際,深為這顆山中明珠所吸引,次年指定涵碧樓為行館,頻頻接見訪台國賓,蔣公原本喜嚐此地鯁魚,某日因鯁魚無獲,當地人獻上曲腰魚代替,蔣公嚐後大悅,餐餐必定點食,「總統魚」因而得名,自此總統魚即成為此地餐廳招攬生意之獨門招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