漁會是由漁民組織之團體,以結合漁民的力量,促進漁業發展為目的。我國漁民組織源起何時,已難查考,依據福建通志記載,早在宋朝元豐2年(西元1079年)已有類似保甲法的漁民組織設立,惟資料殘缺不全,考證不易。漁會港口臺灣地區的漁民組織隨著時空及漁業環境的變遷,從早期漁民幫會、郊野寺廟的集合,日據時期的漁業組合,到光復後依漁會法改設漁會,歷經多次改進合併及多次選舉而成為今日之漁會型態,不論組織及功能都有很大的變化,其過程亦相當紛雜。中華民國全國漁會前身在日據時期原名稱為水產業會,民國34年臺灣光復後將水產業會改組為「臺灣省漁會聯合會」及「臺灣省漁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社」兩單位,民國39年再合併為「臺灣省漁會」,民國44年依照臺灣省各級漁會改進實施方案,將省、縣(市)、鄉(鎮)地區三級制漁會改組為省、區二級制漁會。民國101年1月30日因應漁會法修正,臺灣省漁會(101年11月8日掛牌)組織升格變更為中華民國全國漁會。